近两年,通过结构调整和环保升级改造,火电行业在减排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,面对新环保要求,对于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,需要政府、排污企业和环保企业各方正确把握。
一些技术落后、规模小的企业直接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入河道,造成流域水资源污染。河道补水技术以水量的补充来降低河道水体污染物质的浓度。
河道空间再造技术是应用适当的修复方式,以恢复河流渠道的天然形态为目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。2、人工增氧、底泥疏浚与物理覆盖技术。河道断流、干涸和人为用水污染,导致流域生态环境恶化,生态功能下降,水生物数量和种类递减。人工增氧是利用水利设施如水坝、水闸的跌水和泄流手段,提高水中氧气溶解的浓度。淮河流域全年降水量的分布很不均匀,一般六月到九月年降雨集中,降雨量占全年的50%到80%。
生态护岸技术是通过栽种植物,堆垒石块或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,实现加固河岸而又改善河岸环境的修复技术。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,城市的污水排量迅速增加。北京、天津等7省区市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系列针对燃煤、机动车、工业、扬尘等减排措施。
环境保护部7日公布,8月20日9月3日,北京市空气质量PM2.5平均浓度仅18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73.1%,连续15天均为一级,创PM2.5监测以来历史最好纪录;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0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,PM2.5平均浓度35微克/立方米,其中52个城市同比下降34%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主持会商,有针对性地加强北京南部、东部城市火电、钢铁等高架源和石油化工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环境监管,实现科学组织,精准施策,精确治污。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流和污染特征,建立了国家、省级环保、气象部门和科研监测单位会商机制。各省区市还加大力度督促检查和执法。
环保部表示,优良空气质量来自于科学编制保障方案,减排措施落地山东突出重点工业污染源、污染物协同治理等;北京及周边地区机动车临时管控,城六区常年运行的燃煤锅炉在8月底前完成清洁能源改造;河北完成小锅炉年度淘汰任务的80%;内蒙古从抑尘、控车、治企、禁烤等多方面采取保障措施;天津将燃煤电厂污染物整体减排由原计划的约35%提高至50%以上,并提前半年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。
环保部表示,优良空气质量来自于科学编制保障方案,减排措施落地。环境保护部7日公布,8月20日9月3日,北京市空气质量PM2.5平均浓度仅18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73.1%,连续15天均为一级,创PM2.5监测以来历史最好纪录;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0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,PM2.5平均浓度35微克/立方米,其中52个城市同比下降34%。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流和污染特征,建立了国家、省级环保、气象部门和科研监测单位会商机制。各省区市还加大力度督促检查和执法。
北京、天津等7省区市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系列针对燃煤、机动车、工业、扬尘等减排措施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主持会商,有针对性地加强北京南部、东部城市火电、钢铁等高架源和石油化工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环境监管,实现科学组织,精准施策,精确治污。河北共立案侦办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1起;山西省市县实施三级联动,发现问题123个,及时整改和问责;天津市和区县两级督查检查电力和工业企业、各类施工工地、机动车,946个重点施工工地24小时专人驻厂(场)值守在环境焦虑感愈发深重的情境下,若继续以总量减排作为考核标准,依然不关心民众感受,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无法避免。
不过,现实的尴尬却在于:尽管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,但民众却并没有感受到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,以至于每次环保成绩单公布,都不免招致舆论的揶揄和吐槽。如果说考核总量减排主要是在监测环境治理的量变过程,注重的是数据层面的改善;那么民众感受则更侧重于对治理结果和成效的检验,期待的是实质改变。
因此,环保治理得好不好,关键要看是否经得起民众感受的检验。诚然,环保治理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。
新的大气法,明确提出防治要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,以法律的刚性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,并让环保考核与民众感受直接挂钩。而环保考核要用好民众感受这张试纸,除了理念上的敬畏和考核标准上的体现,更需要扩大与民意对话的空间,建立畅通的信息互动机制,常态性、动态式地关切民众对环境的感受,接受公众的批评。从考核总量减排到考核质量感受,并与民众感受相挂钩,其本质就是将公共监督纳入到环保考核中来,从而打破封闭的考核体系,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,用环境质量和改善的结果说话。两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,虽然宗旨都是为致力于环境的改善,但在导向上却存在着区别:总量减排考核的是治理过程中动态的效果,而民众感受则来自于最终的结果。而这两种不同的导向,正是数据统计与民众感观出现分歧的原因。民众依然深受污染之苦,数据却只顾自说自话,这种格局僵持下去势必透支和消耗政府的公信力。
数据统计的结果再漂亮,如果不能让民众看见蓝天、看到清流、呼吸到清新的空气,恐怕不能体现环保工作的成色,很难反映环保治理的效能。并指出,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,环保部门需要改进考核方法,直接回应公众的期待,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。
有成绩更要有成效,环保治理若不能以结果为导向,那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可能是缓慢的、拖沓的,改善的节奏也就难以缓解民众的急迫感。而公布的数据和公众的感受的不一致,充分说明了环境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距离还很遥远。
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,而民众感受则是检验环保治理成效的最直观的试纸。日前,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就近日修订通过的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表示,新大气法明确提出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,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提供了法律保障。
从数据上看,政府和社会在环境治理上的确付出了努力且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现实环境给民众的感受却是:努力的结果在哪里?并非民众的期待和要求太高,而是治理效果还没能得到显著体现。(据9月7日《北京青年报》)环境问题愈发被重视,环保治理也愈发努力。考核方式及其标准的转变,既顺应民意期待,也更加侧重于结果导向,有利于促进环保治理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,从而加快环境改善的节奏,让治理成效更加显著(据9月7日《北京青年报》)环境问题愈发被重视,环保治理也愈发努力。
诚然,环保治理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。因此,环保治理得好不好,关键要看是否经得起民众感受的检验。
从数据上看,政府和社会在环境治理上的确付出了努力且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现实环境给民众的感受却是:努力的结果在哪里?并非民众的期待和要求太高,而是治理效果还没能得到显著体现。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,而民众感受则是检验环保治理成效的最直观的试纸。
并指出,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,环保部门需要改进考核方法,直接回应公众的期待,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。有成绩更要有成效,环保治理若不能以结果为导向,那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可能是缓慢的、拖沓的,改善的节奏也就难以缓解民众的急迫感。
而环保考核要用好民众感受这张试纸,除了理念上的敬畏和考核标准上的体现,更需要扩大与民意对话的空间,建立畅通的信息互动机制,常态性、动态式地关切民众对环境的感受,接受公众的批评。日前,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就近日修订通过的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表示,新大气法明确提出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,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提供了法律保障。如果说考核总量减排主要是在监测环境治理的量变过程,注重的是数据层面的改善;那么民众感受则更侧重于对治理结果和成效的检验,期待的是实质改变。不过,现实的尴尬却在于:尽管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,但民众却并没有感受到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,以至于每次环保成绩单公布,都不免招致舆论的揶揄和吐槽。
考核方式及其标准的转变,既顺应民意期待,也更加侧重于结果导向,有利于促进环保治理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,从而加快环境改善的节奏,让治理成效更加显著。从考核总量减排到考核质量感受,并与民众感受相挂钩,其本质就是将公共监督纳入到环保考核中来,从而打破封闭的考核体系,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,用环境质量和改善的结果说话。
数据统计的结果再漂亮,如果不能让民众看见蓝天、看到清流、呼吸到清新的空气,恐怕不能体现环保工作的成色,很难反映环保治理的效能。新的大气法,明确提出防治要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,以法律的刚性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,并让环保考核与民众感受直接挂钩。
而公布的数据和公众的感受的不一致,充分说明了环境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距离还很遥远。在环境焦虑感愈发深重的情境下,若继续以总量减排作为考核标准,依然不关心民众感受,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无法避免。